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2日 15:41进入复兴论坛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我是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的代表。来到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浙江大地参加全国村长论坛,感到万分荣幸,良机难得。全国各地的同仁都带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你们都是我学习取经的榜样,都将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推上新台阶的动力。在这里我把我们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和初步取得的成效,向同仁们交流汇报,以取得大家的指点帮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做活农字大文章,做美人间新天堂。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蒋巷村是一个186户,800人的小村,地理位置是在上海西面,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的一个偏僻角落的阳澄湖畔,沙家浜水乡。然而在40年前,这个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的村庄,仍然处于“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低洼、偏僻、血吸虫病流行的荒凉境地。老百姓仍然过着“十年九涝一旱荒,瓜豆野菜半年粮”的食不果腹、衣不御寒、屋不挡风的苦日子。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大队部借用村民草房子,办公无桌子,开会没凳子。
1966 年5 月,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同年9 月,22 岁的我压上了大队长的重担,不久又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真正成为了全村老百姓的父母官。从此,我始终坚信并宣传“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理念,带领大家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紧紧依靠全村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紧紧依靠党的方针政策,发扬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精神。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目标,与时俱进,终于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小村改造建设发展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十佳小康红旗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建成了常盛工业园、村民新家园、生态种养园、村民蔬菜园和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这“四园一基地”的基本格局。初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总理2004年3月27日视察时称赞我们 “你们这个村叫做全面发展,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多种经营,然后是农业发展了,乡镇企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同年11月21日副主席来村视察时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多好的地方啊,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农村都象蒋巷村,全国的小康就实现了”。
蒋巷村走过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三业科学协调发展的道路,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我刚当干部的时候,社会上流行“改天换地”的口号,我和支部一班人则根据当时条件响亮提出“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从那时候起,前后经历20多个春秋,开河疏流,深沟降渍,填平高低,屯造良田,整理土地1700多亩,并大力增积肥料,改良土壤,进而引进良种,创新种植方法,改革种植模式,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全村稻麦产量上了江苏省的光荣榜,80年代初就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我也因此而评上了江苏省劳动模范。
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们遵循同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讲话精神,在原有泡沫材料厂的基础上,延伸发展彩钢复合板等国外流行,国内尚属起步的新型轻质建材,进而拓展钢结构件生产,稳步构筑起以轻、重钢结构为龙头的轻质建材系列产品,集设计、生产、建筑、物流、安装一条龙服务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经过10多年的滚动发展,如今村级主体工业企业——江苏常盛集团已成为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华东地区钢结构件生产的大型企业之一。常盛牌产品成为江苏省同行业唯一的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在强手林立的上海市场,连续七年获得金钢奖。2005 年全村主体工业销售超过10亿元,利税达到0.7亿元。全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年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45万元,不包含人均近2000元的非现金福利和别墅新居的补贴。随着经济结构多元化、市场化的日渐深化,我们村及时调整了发展新思路,决心发挥现有的农业生态化、产品绿色化和循环经济生态链等农业资源优势,以“四园一基地”这个独具水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格局为基础,利用全国文明村、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集体荣誉和个人的知名度等无形资源,发展农村旅游产业,拓展经济增长的新路。并通过了国家旅游总局的考核验收。